文学正在变成只跟少数人有关的事情吗?是否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远了?
英国当代颇具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詹姆斯·伍德写过一本带有半自传性质的小书,《最接近生活的事物》,这本书的题目来自乔治·艾略特的一段话——“艺术是最接近生活的事物,它是一种放大生命体验、让我们超越个人际遇与他人建立起联系的方式。”他似乎用一种看似显而易见的方式化解了上面的问题——文学当然永远是最接近生活的事物之一,也永远不会拒绝任何人。伟大的写作邀请我们更仔细地观察,更丰富地生活。2024年12月7日(周六)15:00,新京报书评周刊与新行思将联合举办一场关于文学阅读的线上分享。本次活动邀请了云南师范大学教师、青年作者张秋子,历史作家、编剧刘勃,他们将围绕詹姆斯·伍德的一系列作品,结合自己的阅读、写作经验,跟大家聊一聊文学与生活的关系。活动由资深出版人杨全强主持。2024年,新京报书评周刊推出年度活动主题:“2024日常出逃计划——一场以阅读为名的脑洞漫游”。本场活动除了主要话题之外,还将探讨我们如何在文学阅读中实现一次又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。小说理论《小说机杼》、文学评论集《破格》《不负责任的自我》《私货》等,早已使詹姆斯·伍德成为当代英语文学界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之一,在这些书里,或颠覆、或批判、或建构,他提出不少严苛犀利的雄论,也引起很多争议。他的文学史视野极好,能够将20世纪的意识流小说和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独白、《旧约》中的祷告串成一条“意识简史”,将福楼拜和波德莱尔(以及本雅明)、华兹寒武纪 华斯,甚至是荷马史诗并置,讨论小说电影化的技巧及其历史根源。用另一位重要批评家特里·伊格尔顿的话说,詹姆斯·伍德有一双“金耳朵”,能听到小说里最隐秘、最轻盈的声音。伍德的批评不排斥感性认识,他自己也曾说:“我最佩服的许多评论都不是特别分析性的,却真正是一种充满激情的重新描述。”正是这种激情,让包括专业研究者在内的许多读者感受到一种久违的阅读的快乐。也因此,当人们不知看什么好时,也常把他的评论当作阅读指引——无论是否赞同他的观点,追踪他的选择去读一读,总不会太失望。伍德多年来为报纸杂志撰稿,被美国学院派视为“媒体批评家”,他的评论是写给所有人看的。他虽然很欣赏罗兰·巴特,但也曾抱怨“他写起来的架势似乎毫不希望任何普通读者能读能懂”。所以精通各种理论的伍德,却绕开各种概念术语,习惯用大量例子和细节来说话。细节造就了一部小说的质感,也是往往是令读者窥探生活真相的窗口——“我们搁浅在细节里”。
张秋子
张秋子,云南昆明人,南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,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。比起“教外国文学的”或“专业读者”,更想做“向绝大多数人打开文本的人”。已出版作品《万千微尘纷坠心田》《堂吉诃德的眼镜》《与达洛维夫人共度一天》。
刘勃
历史作家、编剧。作品有《司马迁的记忆之野》《失败者的春秋》等二十余部。2019年以来,每年均有作寒武纪 品入选豆瓣年度好书榜单。“得到”APP多门历史·文化类课程主理人。南京大学创意写作高级研修营教师。与中央电视台、腾讯、爱奇艺等平台合作过多部纪录片。
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、资深出版人、新行思联合创办人
詹姆斯·伍德系列作品
[英] 詹姆斯·伍德 著
新行思 |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年
《小说机杼》 黄远帆译
《最接近生活的事物》 蒋怡译
《不负责任的自我》 李小均译
《私货》 冯晓初译
《破格》 黄远帆译
《真看》 冯晓初等译
《不信之书》 张朔然译
《纽约上州》 廖梦译
本系列收入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、小说家詹姆斯·伍德迄今为止的八部著作,包括六部文学评论著作和两部长篇小说。
在伍德赖以名世的文学评论中,读者可以跟随伍德的眼光拆解小说,深入体会其中的巧思和关键。而在他亲自下场创作的长篇小说中,读者可以一睹这位技痒的评论家的身手。
隶属于新京报的文化领域垂直媒体,自2003年创刊以来,新京报书评周刊深耕于文化出版动态,向读者提供有关文学、社科、思想、历史、艺术、电影、教育、新知等多个领域的出版动态与学界动态,提供诸如专题报道、解释性报道、创作者深度访谈等深度文化内容。2024年,新京报书评周刊推出年度主题“2024日常出逃计划——一场以阅读为名的脑洞漫游”。在全年的采访与活动中,我们将收集嘉宾面对日常生活,借由阅读与创作获得了哪些超脱生活琐碎的发现性时刻,如何在阅读和思考中,重获力量。